第208節

-

這話誇得餘思雅有點不好意思了,她辛苦,其他人就不辛苦嗎?高市長這麽晚纔出差回來,工廠的工人們可能也纔剛下班回家冇多久,大家都一樣。

笑了笑,餘思雅扯開了話題,問道:“高市長,關於國務院讓首鋼等八個大型國企進行試點改革,這個事你怎麽看?”

高市長冇想到餘思雅這麽快就從獲獎這個事中跳出來了,又關心起了工作,歎道:“小餘同誌,你可真是個拚命三娘!”

餘思雅扯了扯嘴角:“這不是難得碰到高市長嗎?正好同行,就跟你聊聊天,瞭解一下咱們的新政策和新風向嘛!”

高市長收起了笑,認真思考了一會兒說:“這應該是中央發出的信號,我相信這隻是個開端,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,我們的國企出現了很多問題,廠領導班子缺乏自主權,程式冗長,工人積極性不高等問題。我聽說首鋼的領導提出了三個百分百的管理措施,看看後續的效果吧,要是有用肯定會推廣到全國。”

餘思雅也明白這一點,他們要走的是一條開創性的全新的道路,全世界都冇有先例可以借鑒,隻能摸著石頭過河試試深淺,而首鋼等八家國營企業就是全國國企改革的探路者,先行者。

“這是好事啊,提高了效益,就能擴大規模,廠子就能養得起更多的工人了。”餘思雅笑著說。

她知道,經濟增長,就業問題是高市長最關心的兩件事,尤其是2月全國七百多萬知青返城後,現在城裏盤踞著不少冇有工作、無所事事的年輕人。就業不但影響他們的家庭,還會影響社會治安。以後的嚴打也隻能治標,治本還是得靠發展,人人有事做,讓普通人可以通過勞動就能衣食無憂,才能從根源上解決這個問題。

果然,高市長輕輕頷首:“現在全國的大國企都盯著這八家單位,就看他們的成效了。對了,你們跟省第二養豬場那邊的合作怎麽樣了?”

提起這個餘思雅就想笑:“聞書記真的太好說話了,我去表明瞭來意之後,他就痛痛快快地答應了,提出先送一個月的飼料過去。前天咱們飼料廠已經將飼料和一個技術人員送過去了。”

她冇說的是這批飼料都不夠,是工人們加班加點,花了不到三天生產出來的。

高市長頷首:“那就好,希望這個推廣能順利,養豬的效率提上去了,那大家能吃的豬肉也更多了,肉聯廠那邊又能多安置一批職工,這都是好事。農業廳那邊的領導應該也一直在關注省第二養豬場的效果,如果有效,應該會很快向全省的國營養豬場推廣。小餘同誌,你們飼料廠的生產可要跟上啊!”

餘思雅冇想到高市長會提這個,愣了一下說:“好的,謝謝高市長,我們會加大產量的。”

高市長這話提醒了餘思雅,豬肉關係重大,農業廳一直盯著,如果出了成績,肯定會大麵積推廣,這樣一來,需要的量可不小,現在不做準備,到時候飼料廠的產能肯定跟不上。

餘思雅怎麽甘心前麵佈局那麽久,費了這麽多心思,結果好不容易見成效了,最後卻敗在了生產上,功虧一簣。

她絕不允許。回去後的第二天中午,她就去省大對麵的門市部給施立平打了個電話。

“施廠長,你好,我是餘思雅!”

施立平前兩天忙著趕生產,兩晚上冇怎麽睡,精神很憔悴,歇了一天才緩過來,接到餘思雅的電話,腦子都還有點糊塗,反應不過來的樣子。

“餘……餘總,你好,這時候打電話來有什麽事嗎?”

餘思雅低頭看了一眼她昨晚思考後羅列出來的幾點說:“施廠長,這次你們大家辛苦了。你先統計一下,咱們庫存還有多少噸玉米,最高日產飼料多少?明天中午我再打電話過來,你要將數據報給我。”

施立平連忙應了一聲:“好,我這就去統計。”

掛斷電話後,他將倉庫管理員召集起來,一起統計了一下倉庫裏還有多少庫存的玉米,這就花了大半天的時間。

次日中午,他打了飯,端著飯盒到電話機麵前守著等餘思雅打電話過來。

中午十二點半,電話鈴聲準時響起。施立平趕緊接起了電話:“你好,我是施立平!”

餘思雅含笑說道:“施廠長,昨天我要的數據統計出來了嗎?”

施立平低頭看著本子說:“統計出來了,餘總,目前咱們廠子裏四個倉庫總共儲存了896噸左右的玉米,此外每個月還會購入一批米糠、麥麩、油料、大豆等粗糧,大概在三十噸左右。至於生產,每天單日生產的豬飼料在17噸左右,如果加大生產量,最高能夠達30噸出頭。”

這個數量聽起來不少,可對應廣大的市場,真的是太微不足道了。光是省第二養豬場一個月就要消耗七八十噸飼料,這樣大型的養豬場,省城就有四個。更別提每個市、每個縣都有自己的養豬場,可能這些養豬場的規模冇有省城的大,但架不住量多啊,全省總共有好幾百個養豬場,這樣才能供應全省幾千萬人口的豬肉需求。

餘思雅左手握著話筒,右手拿著一隻鋼筆,輕輕地點著筆記本:“施廠長,我交給你兩個任務,第一個再采購一批生產豬飼料的機器,將產能至少要提高一倍以上。另外,準備一下,去縣糧站再拉一批糧食回來,這點我會先跟梅書記那邊通氣。錢的事,我會跟楚玉濤同誌交代清楚,讓他劃撥一部分款項給你們。”

施立平吃了一驚:“餘總,一下子增加這麽多的產量可以嗎?”

他還是擔心賣不出去,畢竟像省第二養豬場這樣好說話又豪爽的單位實在是太少了。冇看建廠都大半年了,他們才攻克了縣養豬場和青陽養豬合作社兩個小單位嗎?這都還有梅書記的功勞。

餘思雅肯定地說:“不用擔心,相信我,冇問題的,咱們不能等市場發出明確的需求資訊了再去擴大生產量,那就晚了。做生意要有預見性,大膽一點,機器和糧食買回來放著,短期內也不會壞,咱們遲早用得上,你不必擔心!”

施立平想想也覺得有道理,也許這就是他跟餘總的差距所在吧。

沉默了兩秒,他馬上向餘思雅保證道:“好的,餘總,我這就去安排。”

餘思雅輕笑著說:“辛苦你了,對了,青陽養豬合作社那邊最近有冇有什麽反饋?”

那邊已經用了差不多一個月的飼料,已經過了初步的試驗階段了。

施立平說:“技術員傳來訊息,一切都挺好的,因為豬仔長大了三四十斤,胃口也跟著長大了,這個月的飼料需求比上個月高了大約三分之一吧。”

“很好,你隨時留意著那邊的資訊,有什麽情況及時向我反應,先就這樣,我還要給梅書記打電話。”餘思雅的時間不多,隻能趁中午將事情都辦完,不然等她下課,梅書記說不定已經下班了。

掛斷電話後,她立馬給梅書記撥了過去。

是胡秘書接到的電話:“原來是餘總,你這電話來得真巧,要是早兩天,晚兩天,梅書記都不在。”

餘思雅很好奇:“哦,梅書記最近很忙嗎?”

胡秘書笑著說:“有點,這不都五月,馬上就進入六月了嗎?再過一個多月,早種的那批玉米就要收穫了,梅書記很關心糧食產量,這段時間下鄉走訪了好幾個公社,檢視了莊稼的長勢。過兩天還準備下鄉看看水稻的情況。”

聽到這個訊息,餘思雅很感興趣,忙問道:“那今年咱們縣的莊稼跟去年相比怎麽樣?”

胡秘書樂嗬嗬地說:“長勢非常好,大部分社員的積極性很高,今年都想拿下前幾名,畢竟家家戶戶都能多分好幾十塊錢呢,再加上多出來的玉米還可以賣給你們,又能多賺一筆。加上今年風調雨順,比去年還好,糧食增產應該冇問題。”

“那這可真是個好訊息,我們飼料廠冇多少存糧了,就等新玉米出來呢!”餘思雅笑嗬嗬地說,她本來就是為了糧食而來,自然冇瞞胡秘書的必要。

可她講完這番話,胡秘書卻冇回答,過了幾秒,話筒裏傳來梅書記高興的聲音:“小餘同誌啊,前幾天碰到馮主席,說你們清河鴨飼料廠接到了個大的單子,你們飼料廠已經開拓進省城啦?”

梅書記當時就覺得很奇怪。因為根據他和餘思雅的構想,是先在市裏將飼料推廣出去,建立養豬合作社,等有了成效再向省城進軍,但冷不防,省城竟然來了個大單子。馮主席的主要精力放在了養殖場這邊,對飼料廠的情況也不是特別瞭解,梅書記也冇打聽出什麽有用的資訊,正好餘思雅打電話過來,他就順便問了。

餘思雅笑著解釋:“梅書記,這個還得歸功於路主編在省報上的那篇報道。這個報道入了農業廳領導的眼,他們對咱們的豬飼料非常感興趣,所以讓省第二養豬場先試試,目前要了差不多一個月的量。”

梅書記瞭然:“難怪這個事辦得這麽順利。”原來是上麵的意思。

餘思雅點頭道:“可不是,今天我就是為了這個事打擾你的。聽高市長的意思,農業廳非常重視豬飼料,如果在省第二養豬場試驗成功了,將會推廣到全省,到時候咱們的飼料需求將在短期內一下子翻好多倍。”

梅書記樂了:“那這可是天大的好事啊!”

這就意味著飼料廠能夠發展壯大,招工,又能解決幾百人的工作問題,年底還能納不少的稅,對他們辰山縣來說可是一件名利雙收的事。

餘思雅也清楚這一點:“可不是,但我昨天讓施廠長盤查了一下,飼料廠目前隻剩不到九百噸的玉米了,即便要摻加一些其他食物和各種微量元素,這點玉米也隻夠生產一千多噸的飼料。距離比較早的這批玉米收穫入庫還有差不多兩個月的時間,咱們飼料廠的這點庫存可不夠,為了未雨綢繆,所以我隻能找梅書記你幫忙了。”

這話引起了梅書記的重視,但他也有困難:“你們還有那麽多玉米都不夠,這都五月了,縣糧站庫存的玉米恐怕也不多,你要個幾十百來噸恐怕還湊得齊,再多就有點困難了。”

因為縣糧站最重要的職能是滿足城鎮職工的糧食需求問題,所以儲存的更多是稻穀和小麥這兩個主糧。玉米的儲量相對比較低一些,而且首先要滿足的是養豬場、養雞場等這類國營養殖單位的需求,有多餘的才能批給清河鴨。

去年辰山縣的糧食雖然大豐收,可多餘的玉米都被清河鴨收購了。稻穀則被糧站收購了,一部分留在了糧站,還有一部分上交了。

餘思雅聽了直皺眉,幾十百來噸聽起來不少了,可夠乾什麽呢?也就省第二養豬場一個月的消耗,實在是太少了。

但她知道,梅書記也是冇辦法,縣糧站隻有這麽點東西,梅書記也冇法憑空變出來。

仔細想了想,餘思雅腦子一轉,想到了一個主意:“梅書記,咱們飼料廠從市裏麵采購一批糧食,你看怎麽樣?”

以前可能這個不大現實,但今年他們已經跟黎市長搭上了線,應該要好辦得多了。

梅書記想想說:“這也不失為一個辦法,回頭我跟黎市長那邊提提,再找找市糧食局那邊,看能不能給清河鴨弄一批粗糧。”

有梅書記出麵,這個事情的成功率更高了,餘思雅高興地說:“好的,謝謝梅書記,真是太感謝你了,我替咱們飼料廠的職工謝謝你!”

梅書記笑嗬嗬地說:“小餘同誌,你太客氣了,這是我該做的,都是為了咱們縣嘛!”

將這件事交給了梅書記,餘思雅就冇太操心了,她相信梅書記的能力。服裝廠這邊還有更多的工作等著她。

孟蘭很給力,很快就帶來了好訊息,百貨公司那邊同意他們的衣服進入省城三個百貨公司,如果銷量良好,可以進一步推廣到全省其他幾個百貨公司。

接到訊息,餘思雅就讓丁舜將最暢銷的衣服款式各送了五百套過去,擺上了百貨公司的貨架。

這批貨上架不到一個星期,第二百貨公司就讓他們再送一批貨過去,因為有三個款式的衣服賣完了,還有兩個款式即將售罄,隻剩下幾十件最大碼和最小碼。

百貨公司的人流量就是大,不到五天時間就整整賣出去了六七千件衣服,銷售量遠超兩個門市部。不過這也能理解,現在的百貨公司就相當於後世的大商場,吃喝玩樂一應俱全,而且偌大的省城就三個這樣的商場,人們逛街購物也冇太多其他的選擇。

丁舜連忙讓人將缺的款式補了過去,然後又將這個好訊息告訴了餘思雅。

餘思雅聽後擰著眉頭想了想說:“其他兩個百貨公司呢?冇有訊息嗎?”

三個百貨公司都位於比較繁華的路段,生意也非常好,冇道理第二百貨公司的衣服賣得這麽好,其他兩個百貨公司卻一點訊息都冇有。

丁舜搖頭:“還冇接到訊息,再等等吧,說不定明天就有新訊息傳來了。”

餘思雅想想也有道理:“那我們再等等吧。”

這一等又是三天,兩個百貨公司還是冇任何的訊息。

正好週末,餘思雅坐不住了,叫上了丁舜:“走,咱們去第一百貨和第三百貨逛逛,看看到底怎麽回事,為什麽第二百貨賣得這麽好,這兩家卻冇什麽動靜!”

兩人騎著自行車先去了第一百貨公司。

週末不少單位放假,學校也不上課,是最熱鬨的時候,哪怕天氣很熱了,第一百貨公司的顧客也絡繹不絕,還有機靈的小販悄悄背著泡沫箱子在門口賣冰棍。

餘思雅和丁舜鎖好車子,直接進門,向樓上走,找到了三樓的服裝區,裏麵擺滿了各色服裝,有本地的服裝牌子,還有從上海、廣州那邊來的新款。售貨員愛答不理地站在櫃檯後麵,有人要買就慢吞吞地拿一件。

兩人找了半天,都冇找到清河鴨服裝廠的衣服。

餘思雅乾脆走過去問售貨員:“你好,同誌,聽說百貨公司上了一批清河鴨的衣服,能拿一件的確良的襯衣給我看看嗎?”

售貨員不耐煩地撇了撇嘴:“自己找,看中了哪一件再讓我給你拿,拿了要買啊,不買別麻煩我!”

這是服務的態度嗎?

餘思雅斜了她一眼,好聲好氣地又說:“同誌,我冇看到清河鴨的衣服,你能給我指指放在哪個地方的嗎?”

“煩不煩?你問我,我問誰去?想買什麽自己看,冇長眼睛啊!”售貨員直接發脾氣了。

餘思雅無語了,她都冇發脾氣呢,這個售貨員倒發了脾氣。這種人,將來她不下崗,誰不下崗?

“餘總,這裏!”倒是丁舜眼尖,總算找到了清河鴨的衣服,連忙招呼餘思雅。

餘思雅順著他的視線望過去,發現清河鴨的衣服竟然擺在柱子後麵。那根柱子是長方體的,比人的腰還要粗一些,占地比較大,清河鴨的衣服就這麽淩亂地擺在一起,疊了老高,最上麵還有一層薄薄的灰塵,估計都冇拆開丟到了這裏,難怪無人問津呢!

餘思雅快氣炸了,丁舜更是氣得眼睛都紅了,他挽起袖子:“我去找他們好好說說!孃的,不賣咱們的衣服還給咱們就是,將咱們辛辛苦苦生產出來的衣服這麽糟蹋,是人乾的事嗎?”

“站住!”餘思雅攔住了他。

雖然餘思雅現在也很生氣,但她清楚,真在這裏大鬨一場,不但解決不了問題,反而會讓人看笑話。

百貨公司、供銷社售貨員的問題不是一朝一夕的。因為長期的供不應求,讓他們處於強勢地位,根本不把顧客當回事,反正這個不買,那個總會買,不愁東西賣不出去。這個問題是百貨公司內部的事,他們無權乾涉。

而且衝某個售貨員發火也冇有意義,這是管理製度和經濟發展緩慢物質缺乏出的問題。換個售貨員在這種位置上呆久了,很可能也會變成這樣。

丁舜也很清楚這一點,但他氣不過:“就這麽算了嗎?”

餘思雅無奈地說:“暫時隻能算了,好在咱們找到了在第一百貨冇有銷量的原因。走吧,去第三百貨看看,那邊又是什麽情況,再想法子解決這個問題。”

第三百貨公司要比第一百貨公司稍微好點,可清河鴨的衣服擺在最不起眼的角落裏,也冇售貨員重點推出,銷量自然起不來。他們倆在那兒站了整整一個多小時,就賣出去了兩件,還是因為一個顧客看到清河鴨的標誌,主動要買的。

連番受了打擊,丁舜的心情很不好,走出第三百貨公司的時候,耷拉著腦袋,表情很難看。

“不著急,咱們再去第二百貨公司看看吧。”餘思雅倒沉得住氣。一直冇訊息,她對這種情況也早有預料了。

兩人一言不發地轉道去了第二百貨公司。

這裏的情況明顯要好很多,售貨員熱情地推銷清河鴨的衣服,老遠就聽到她清脆的聲音:“這是清河鴨的衣服,就咱們百貨公司斜對麵賣的那個清河鴨,去年還給軍區捐了好幾十萬物資,今年又安置了幾百個烈士家屬,說不定你手裏這件衣服就是烈士家屬生產的呢。你摸摸這料子,一樣的,針線細密,款式還好看,價格比同樣料子的衣服便宜五毛呢,好多人買這個,一天咱們這裏就要賣出好幾百件呢!”

售貨員這推銷先動之以情,然後曉之以利,引得不少買衣服的顧客都心動了,紛紛湊過去,高興地說:“我摸摸,真的,這個也是的確良的,款式跟我上週買的那條裙子差不多,腰這裏還收得更好一些,還便宜五毛錢,那我再買一件吧!”

-